新華網北京10月30日電(記者李寒芳)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這是前年網路熱議的大陸微電影《老男孩》中的歌詞。30日,兩岸50名有志於新媒體事業的青年聚首北京師範大學,用自己的微電影作品,展現青春河流中的漩渦與奔騰。
微博、微信、微電影、微小說……無“微”不至的網路時代,爲兩岸青年提供了更便利、更即時、更低碳的交流渠道。在當天開幕的“兩岸大專院校新媒體青年交流周”中,微電影成爲兩岸青年對話的新媒介。
臺灣慈濟大學學生的22分鐘短片《傳》,記錄了中華民族古老的制墨、制香和刺繡産業;臺灣“中央大學”學生的作品《藍掉的雲》時長不過4分鐘,卻譜出一曲大學生的“藍調憂傷”;大陸學生參與交流的作品中,有用三維動畫繪製的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小蝌蚪找媽媽等故事,有用皮影戲手法表現的《西遊記》,有取材于福建莆仙戲的《春草闖堂》……
“同學們的作品或青澀,或粗糙,或異想,但它們卻是真誠的,樸拙的,努力的,這是‘微’的姿態。”臺灣知名文創人陳樂融表示。
本次交流周爲期8天,由全國台聯、北京師範大學及臺灣中華青年數位文創交流協會共同主辦,活動內容包括兩岸學生微電影作品展映,兩岸學、産界人士與學生舉辦論壇,參訪中國傳媒大學、798文創園區等。
主辦方表示,活動目的在於推動以華文新媒體爲基礎的教育與活動,進而提高未來華文新媒體在全球發展的基礎。
全國台聯會長梁國揚在開幕式上致辭說,希望兩岸青年朋友相互交流切磋,分享經驗,從民族和世界的優秀文化中汲取養分,不斷提升兩岸新媒體青年的創作水平與合作,爲未來中文新媒體在全球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011年,大陸微電影的數量達到2000多部,風頭正勁的微電影成爲衆多資本青睞的新興市場:新入行的電影人視其爲試水田,企業將其看成營銷企業文化和品牌的新戰場,視頻網站想依靠其點擊率提高人氣。
臺灣中華青年數位文創交流協會理事長李國傑認爲,兩岸未來一年將有8000部微電影的龐大需求,帶動的消費性經濟總產值將高達5000億元人民幣。雖然微電影市場行情熱,産品質量卻缺乏標準而參差不齊,還未形成完整的盈利産業鏈。兩岸都需要解決人才、創意和技術培養規劃等難題,並共同合作開發和共用終端播出平臺。
“兩岸新媒體青年不應該只放眼各自的市場,更應該以全世界作爲競爭的舞臺,將中華文明通過商業産業的力量推向世界的高峰。”他說。
責任編輯:孫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