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th 第十屆 微電影特展

一言難盡

浙江傳媒學院   文化創意學院

劇情類

一言難盡

浙江傳媒學院   文化創意學院

機器人

北京大學   藝術學院

機器人

北京大學   藝術學院

瓦莫米 Wai Momi

元智大學   資訊傳播學系

動畫類

瓦莫米 Wai Momi

元智大學   資訊傳播學系

魔鏡異旅

義守大學   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

魔鏡異旅

義守大學   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

蕩起兩岸微電影的火花-2012兩岸大專院校新媒體青年交流週側記

編者按:2012年,微電影一詞取代博客成為最夯的新媒體寵物,特別是對網路娛樂與廣告層面,它代表著一個新消費傳播的導向。此外,在兩岸一個大中華市場概念下,這一個新媒體的發展更受到關注,尤其在兩岸社會媒體、網絡、影視發展幾趨一同,兩岸交流合作是越來越多,對媒體與廣告產業來說,兩岸合作新媒體更是一項迫切的願望。
新媒體不僅代表新一代青年的創意,同時也蘊含他們對於世界的觀點。在世界新媒體夾擊下,兩岸新媒體發展同樣面對於人才、創意與技術的培養規劃,以及如何讓文化創意營銷全球的難題。主辦單位為兩岸新媒體青年扮演推動交流的平台,通過青年在新媒體令人刮目相看的表現,體現了未來數位文化傳播的趨勢與重要性。

  10月29日至11月4日,由全國台聯、北京師範大學、中華青年數位文創交流協會聯合主辦的“兩岸大專院校新媒體青年交流周”在北京拉開帷幕。在為期8天的交流活動中,來自台灣影視業界的7位嘉賓代表與23位今年剛畢業的媒體新鮮人,與大陸新媒體青年及專家,一起交流研討。大家一致希望能夠借此邁開兩岸微電影未來合作的新里程。

隆重的開幕儀式
  10月30日,“兩岸大專院校新媒體青年交流周”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了開幕式,全國人大常委、全國台聯會長梁國揚,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王富卿、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劉利、台灣中華青年數位文創交流協會理事長李國傑等為開幕式剪彩,梁國揚、劉利及李國傑在開幕式上致辭。來自兩岸的青年學生代表分別在開幕式上發言。
  梁國揚在致辭中說,此次活動是為兩岸準備從事新媒體事業的青年朋友搭建一個交流平台,旨在通過兩岸大專院校優秀畢業生新媒體作品展示、兩岸新媒體青年座談交流等形式,讓兩岸青年朋友分享各自在新媒體創作中的經驗和體會,從民族和世界的優秀文化中汲取豐富的養分,不斷提升兩岸新媒體青年的創作水平與合作,並從中發掘優秀人才,爲未來中文新媒體在全球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梁國揚表示,當前,兩岸關係正進入鞏固深化的新階段,兩岸青年是兩岸關係的未來,是中華復興的主力軍,是中華民族的希望,兩岸交流已成為兩岸交流的亮點,成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力量。希望兩岸青年朋友充份利用新媒體這一新興傳媒平台,加深兩岸青年的了解和情誼,大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的為大復興做出貢獻。
  2011年才開始的“微電影”概念,可能是傳播人百年難得一遇的機運,我們已經看到這意的趨勢,未來每一部廣告影片都將是一部微電影作品,每一部音樂MV都將變成一部感人的微電影作品。李國傑致辭時表示,2007年開始他在台北即舉辦大專院校數位作品畢業聯展,並在2010年將參加的對象擴大到兩岸高校,規劃中期望能成為大學生數位作品展示的專屬平台。從學生越來越豐富的作品及媒體市場的動態中,他更看到了下一波兩岸新媒體發展可能性無可限量,也因此對兩岸學生們在未來的新媒體表現上,寄與厚望和深深的期許。
  開幕式後,李國傑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隨著網路與移動通訊全球化的普及,人類的傳播環境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韓國大叔短短幾分鐘的騎馬舞影片可以席捲全球就是傳播力改變最好的證明,訊息與文化以電子的速度在全世界彙聚分流,一個全新的世界舞臺正在前方等待著大家。今天世界影響力最大的傳播平臺,不再控制在西方傳媒大腕的手上。我們也不必再諂媚好萊塢的價值標準,未來是一個只要有能力,就能夠創造人文新價值與産業新標準的世代,而我們將期盼看到未來那些能夠創造價值與內涵的作品,這也是我們協會不惜人力物力連續六年來無悔支援舉辦數位畢展的初衷。
  主辦單位立邀兩岸學產界與會出席此次活動。來自臺灣的參訪團包括28位新媒體相關專業大學生,以及陳樂融、戴泰龍、王祥基、闕聰華等多位知名傳媒界人士和大陸方面北京師範大學數字媒體研究所肖永亮所長、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王勁松,以及兩岸共同參與DGE(數位畢業聯展)展出的畢業學生200多名。
  
新媒體座談激盪出火花
  10月30日下午,主辦單位在北師大何思敬講堂舉辦了兩場以新媒體為題的文創座談會。來自兩岸的新媒體學子近百名將現場擠得座無虛席,會中與嘉賓們進行激烈的討論交流。
  首場以「為電影人才培養與發展途徑」為主題,由曾在美國皮克斯動畫底下工作數年經驗的北師大數藝所長蕭永亮主持。
  一開場主持人便表示:新媒體對世界的影響甚鉅,同時對於大陸的微電影市場發出感嘆:動畫有產量而缺觀眾、電影有市場而少好片,內容氾濫缺乏原創,人才培養濫竽充數;領軍的種子找不到發芽生長的土壤,不乏技術工具而鮮見精品力作。藉此呼籲眾視人才問題,加強兩岸人才的交流與互動。
  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院長王勁松說,很多傳統式廣告也都開始親向於網際網路或是微電影,將來對於各種商業產品的推廣可能脫不了這種傳播的映像。微電影是一種時代的需求,應媒體發展的一個需要,社會的重視對於微電影的製作以及兩岸的藝術教學都是會有一個幫助。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系主任黃裕成非常贊成王勁松的想法。他主張大陸培養動畫人才的重要基地,因為每年均有大量的動畫人才被各地所用。他認為藝術教學之外,加強團隊合作的精神也是很重要的一塊。黃主任認為,一個創作藝術裡不僅僅是個人的創意、技術、專業素質都需要齊備才可以。
  在此次活動之前,主辦單位就參加展出播映與交流的兩岸50名學生做了一份問卷調查,問卷顯示兩岸新媒體新鮮人在媒體工作中多數抱持著導演夢佔33%,願意承擔作為編劇和製片者也佔有相當的數量兩者均為19%。台灣受訪者中有68%願意以後到大陸發展,主要是對於未來發展抱較大期望佔有45%,薪資待遇的因素較其次。至於未來願意投入微電影最想達成的目的,則是以影片所傳達議題受到認同,並被關注優先,佔比達52%,其次為掌握流行趨勢,創造新的微電影炫風24%,提高自我價值,成為知名導演、製片或編劇佔15%排第三。
從過去擔任電視導演,近15年則投入演唱會導演的闕聰華,對於導演工作極富經驗。看到這份問卷結果後,他向在座者表示,導演工作是極為辛苦的,要承受極大壓力,過人的體力與高EQ是必要的,當然創意的執行是首當任務。不論是電視、電影或演唱會,視覺作品對於導演來說,是很棒的美學享受,他鼓勵學生未來多增加自己的內在與專業素質,為新媒體最更多的創意貢獻。
  2011年以《彈簧床先生》獲得2011澳門國際影展最佳影片的導演戴泰龍,是北京電影學院首批台生之一。在座談會上,他回憶起在校學習時間的美好經驗,以此激勵學生除了大學期間對相關學科充分學習之外,要更用心確立自己的專業,並利用每個不同專業合作,來打造自己的創意。大學畢業只是一個基礎的開始,想要邁進微電影這一行當然要多磨練,但是有主辦單位已經提供了很好機會,讓大家可以接觸更多相關業者與機構,這就要很好把握,畢竟這可以增加視野的廣度。
  已經在中國大陸參與不少電影拍攝的藍海瀚導演說,雖然他是最為一個武術導演開始,近年自己也當總導演,但是他認為最珍貴的是拍片中不斷學習的過程,兩岸環境政策自然是不同,但是拍攝的動機是一樣的,每一份工作都需要創意的執行,能夠累積務實的經驗是很必要的。
微電影是需要高級智慧的,不在於庸長,而在於能捨,展現最典型的、最有衝擊力的那一瞬間。對於作品的一個主題很深刻的去思索,往往會給觀眾很強的心靈震撼。王勁松院長語重心長的說,兩岸互動是一種相通的民族文化精瓍,是一種共同感,如果兩岸培養出來的人才可以合作並運用好團隊,一定會讓我們彼此都感動、彼此都進步。

前所未有的多維度視頻傳播
  在第二場座談會,由來自台灣的著名音樂人陳樂融主持,與來賓探討“微電影產業現況與兩岸合作的契機”。主持人一開始就對微電影提出了四個面向的關注:製作、行銷、觀眾、投資方。這場以業者為主的座談會立即切入主題,暢談兩岸未來的合作計畫。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大陸在線用戶(線民)數達5.13億,其中有48.7%的線民使用微博,中國微博用戶數達2.5億戶,平均每天觀看超過2小時網路視頻,超過看電視的時間1.8小時。央視網、優酷與新浪紛紛在2011年加強的原創視頻的業務,優酷同時也投入相當的經費在製作,或者以提供贊助方式吸引更多好的為電影作品加入平台播放。這些播放的微電影從商業大製作到素人播客幾乎涵蓋。
  “我們擁有台灣數十年寶貴的媒體文化傳播專業與行銷經驗,而大陸擁有巨大的市場、可觀的人才與龐大的商業資源,兩岸新媒體人如果能夠水乳交融的共同合作,我們將擁有令世人羨慕的資產與環境。”李國傑看到了兩岸合作發展新媒體的優勢,並如是說。
  台灣緯來電視過去曾投入單元電影的拍攝製作,對於微電影產業並不陌生,但王克捷執行長仍對兩岸學生作品幾乎不輸職業水平感到驚訝。他說,電視媒體播放視頻要的就是內容,好的內容電視台自然會願意投資,因為電視台投入的是應有的成本,但可以用這樣的投資去銷售產生更多的經濟效應來。現在有這麼多學生有好作品,作為一個電視台在商業上或在鼓勵創作上,都很願意拿出一筆錢來提供給學生創作。這一番話讓現場響起一片掌聲。
  投資者如何看待微電影呢?微電影絕對視需要有公司來支持,這樣推廣的面才會更大。合肥廣電投資公司總經理趙聯說,現在微電影播放平台基本在網路上,這幾年網路力量一直再增長,雖然有自己上傳作品,但網路還是有很大的控制權,想想平常養會員花不少力氣的,很多的行銷不是用個人可以達到,公司則可以做到,讓微電影發揮其更好的效益出來。但投資者也清楚導演多數不願意受到投資者影響,投資者也要有這樣的認識,支持創作但不能過於干涉。
  大陸三大視頻網站央視網、新浪與優酷的代表均不諱言,視頻的經營急需要內容的支持,因為傳媒可以經營的原因是來自媒體的本質東西。微電影確實提供了網路極好的發展機會,趁微電影還未全然產業化發展階段,三大網路公司都採取以小投資或獎勵金方式,吸引一些比較好微電影作為自己發行,至於是否會做更大的投資組織制作部門,也在未來考慮的選項之內。

人文與歷史的交錯,體驗老北京的驚喜
  身歷其境才有更深刻的感受,本次活動除了讓台灣學員參訪中國網絡電視台,更讓他們深入北京校園與歷史悠久的文化古蹟,讓兩岸新媒體青年直接在校園內面對面暢談,交換彼此的學習經驗與生活文化,讓台灣學員親自參訪歷史古績,不必透過電視或由第三者的描述來感受北京的歷史,而是能用自己的觀景窗補捉美麗的風景,將美好的回憶永遠留住。
  中國網絡電視台的參訪與節目專訪行程讓台灣學員充滿期待,進入一個與自己息息相關的媒體公司裡,就彷彿可以預習未來的工作環境。央視網的工作人員詳細的解說各種設備與播放平台、媒介等等,台灣學子們各個凝神靜聽,生怕漏聽了哪一個環節。節目專訪進行時也不斷的關注著導播、現場導演、攝影師們的各種互動,仔細的看著現場的一舉一動。或許學員們正想像著自己就是幕後的那個導播,又或者是現場嚴厲指導的那個導演吧!
  校園參訪第一站進入了創校超過100年的北京大學校內,學校派出了6位在新媒體創作上有著豐富經驗的學生參與座談會的討論。座談會上,兩岸的新媒體青年交換彼此的拍片過程、經費募集、角色選擇等等的拍片經驗,並在會後一同遊覽北大的美麗校園。台灣學員把握任何一個經驗交換的機會,緊跟著北大學生代表並一同參訪校園。他們討論著微電影拍攝的各種難題、各種理想、各種竅門…甚至還討論到了是否可以合作拍片的計劃。而廣大的校園面積讓台灣學子羨慕萬分,更不用說那充滿歷史韻味的古蹟了,每個角落的景色都讓台灣學子駐足不前的狂按快門,一點也不想離開北大美麗的校園。
  第二站,創校超過50年的中國傳媒大學在動畫與數字媒體藝術的人才培訓上有著極出色的表現。台灣學員甫入動畫學院大樓內,就對走廊上展示的作品畫板充滿驚嘆,參觀了學習環境與教學設備,欣賞了幾部中傳近期代表性的動畫作品。台灣學員了解到在大陸的學習環境中,除了每個專業領域的專精培訓,器材設備的使用上也絲毫不馬虎,也就明白在大陸的新媒體市場上,如果自己的專業程度不足,也就沒有立足之地了。但也因為市場上沒有這麼多人才的需求,所以也有不少專業人才被邀請到國外的公司去發展了。這麼專精的人材訓練,讓台灣學員紛紛表示想要申請就學了。
  兩岸交流必先融入文化。除了學術上的交流外,更安排了一系列的北京歷史古蹟景點參訪,讓台灣學員能夠親身的感受那屬於老北京的各種味道,從長城、天壇、頤和園到故宮,從胡同、南鑼鼓巷到后海,一個個世界認證的文化遺產、一句句向東南西北走的指示、一步步的走進北京過去的輝煌歷史;“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趟交流之旅讓台灣學員個個都成了“英雄好漢”,除了欣賞登高望遠的美景、讚嘆古蹟建築的技術,學員們更在登高處拍下一張張充滿趣味又令人難忘的照片;台灣故宮看珍寶,北京故宮看建築。昔日的紫禁城,今日的博物館,北京故宮正以地大物博吸引著台灣學員的目光,讓台灣學員能穿越時代去感受一下歷史所帶來的各種感動。而台灣學員們更是把握著每一天的晚上自由行時間,享受著穿梭在古老胡同裡所帶來的驚喜,感受著這個總是只在歷史上出現的古都帶給自己的震撼。

近身交流才有深刻的感動
  本次交流週活動為台灣學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兩岸大專院校新媒體青年交流週”活動,讓他們能夠親身的進入這個想像中的老北京,並在活動中認識了些許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這應該也是這一趟交流活動中,台灣學員們獲得最多的地方吧!
  畢業於台灣大葉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的闕秋婷對本次活動發出下面的感想。她說,大陸的學生很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是讓我很佩服的一個點,他們會把握每一個能表現自己的時刻。參觀了幾間學校,發現兩岸的教育方式差異說大不大,說小卻也不小,也許是社會及文化所造成的吧!連人的相處模式、態度、想法等等各方面也都不同,或許這也是需要有交流活動讓彼此更瞭解的一個部份吧。
  目前已進入雲林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研究所的卓小巧,則在交流中特別感受到大陸對於人才培訓的用心。她說,聽北師大的學生說話時,很喜歡她們那種充滿自信的樣子;大陸的學校願意提供很多資源給學生使用,像中國傳媒大學也是全力支持學生的發展。“很羡慕他們對人才的培養比我們仔細。”
  來到北京8天,這趟旅程讓我感受到大陸之大,這大,不只是地理上的,也是心境上的。認識這麼多好朋友,聽了好幾場十分有意義的講座,甚至只是在北京街頭行走,赫然發現原本的自己是多么的渺小。我認為與人之間相處是最漫長的旅程。這是我第一次24歲人生旅程就交結文化之都北京,對於心靈的衝擊非常強大,非常感謝主辦單位給我們這樣一個機會。剛從台灣“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系畢業的王逸帆有感而發。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的劉怡潔,更在活動中體驗到兩岸在新媒體上的差異,特別是在作品的表現上。劉怡潔說,很開心這次能有這么難得的機會,可以和臺灣許多優秀的同學一起來到北京,和這邊的學生做交流,互相分享製作影片或動畫時的經驗,並且討論在學習過程中所碰到的困難。交流中,才發現兩岸學生分別的優勢以及不足,對岸學生扎實的基本功訓練及豐富的資源與設備,讓他們作品的細膩度與表現度都更突出,而臺灣學生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則是讓作品內容更加豐富且突破傳統拘束的動力。
  台灣雲林科技大學江翔傑表示,這次的交流顛覆了以往對於北京的印象。“這次的北京遊過的很充實也很有趣,也是我生平第一次來北京,所以對很多事務都大開了眼界,原來北京是那么繁榮的都市,以前都以為是個充滿古房子、胡同的城市,真是顛覆了我的想法。而兩岸交流的方面,真的學習到了很多,看了大陸同學的作品,增拓了我的視野,對他們的毅力及努力感到佩服,對自己的要求,相對的也變的更高。古人說"讀萬本書不如行萬里路"果然有其道理。”
  有些學員更期待有未來有兩岸的合作經驗。正如文藻外語學院傳播藝術系陳品璇所說,如果可以的話,希望可以與大陸的學子一起遊玩觀光,讓我們雙方彼此更瞭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他對於大陸教育方式也感到興趣,認為他們的專業程度是言語無法形容的,真正的讓台灣同學見識到甚么叫做競爭力強的社會型態,所有的專業幾乎可以說是所向無敵的,當然在這背後擁有國家強大的支持以及推動,學習起專業更能讓他們更得心應手。未來有機會會考慮到大陸就業或是進修學習,並希望未來有機會會讓兩岸學子一起執行一個合作拍片機會,不只是自己本身學校的作品,更可以讓兩岸各校菁英合作一部片,相信這是很有趣的。



華人大學院校 數位聯合畢業展
歷屆大學生最精華的畢業碩果,
匯集藝術、電影、數位影音、視覺、企劃行銷設計,
鏈結兩岸華人青年文化的新趨勢!

在這裡,每件作品都可能被人傳頌、讚嘆、賞析,
將青年學子幹強葉茂的豐姿推上世界地極!

主辦
單位

協辦
單位

媒體及播出
平台支持

本活動參展作品包含影像、聲音、圖片、文件皆由
各學校系所提供,各作品相關權利歸原權利人所有

版權所有請尊重智慧產權 本公司法律顧問鼎岳律
師事務所
Copyright © iWant-in.net Inc.
All Rights Reserved.